"
“为什么会除权填权?”这个问题,我估计不少股民在看到股票的除权除息日价格跳空低开,然后股价又莫名其妙地回升,甚至创出新高的时候,都会冒出来。这背后其实没那么复杂,但也确实牵扯到一些市场行为和资金的逻辑。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这事儿,就当是老友叙旧,聊聊我们平时遇到的这些事儿,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理论,就说点实在的。
先说最基本的,除权除息,公司在分红送股的时候,会有一个股权登记日,过了这个日子,想拿到分红的就不能再买了,所以这个日子一过,股票价格就会跟着“调整”,这就是除权除息。送股就像公司把自己的“蛋糕”切成了更多的小块,给了老股东,总的“蛋糕”没变,但每一块都变小了,股价自然就得跟着往下调,理论上来说,送一股,股价就应该跌一股的价格。比如,一股10块钱,送1股,那么除权后,股价就变成9块钱(10元/(1+1股/10股)=9.09元)。
而分红,就是公司把赚的钱以现金形式发给股东,这部分钱公司账面上少了,股东账面上多了,但对于整个市场而言,钱的总量没变,只是从公司手里转移到了股东手里。所以,理论上,分红也会导致股价下跌,跌多少,就跌多少现金红利。比如,一股10块钱,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元,那么除息后,股价就应该下降1元。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理论归理论,实际操作里,股价的变化往往不这么“乖乖听话”。
为什么除权后股价还会涨?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有几个原因,得结合实际情况来看。
首先,很多公司选择在业绩好、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分红送股,这种情况下,即使除权了,股价也可能因为公司整体的良好基本面和市场情绪的推动而继续上涨。就好比,一个本身就很有吸引力的公司,即使它给了你一部分“好处”,大家对它的长期价值的预期还是很高,所以股价自然不会因为这个“小恩小惠”就跌下去。
再者,除权填权,尤其是送股,在很多时候被视为一种“利好”信号。股东们会认为,公司愿意分红送股,说明它对自己的发展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这个成本,并且愿意回馈股东。这种心理预期会刺激一部分资金追逐,希望在除权填权的过程中赚取差价。特别是那些送转比例比较高的股票,容易吸引到短线资金的关注。
“填权”这个词,就说明了股价要把之前因为除权造成的“缺口”给补上。这个过程,很多时候是资金驱动的结果。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很多所谓的“填权概念股”,往往是在送股方案公布后,在股权登记日之前就开始被资金炒作,股价提前上涨,到了除权日,即使股价有所下调,但由于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当的上涨动能,很容易在除权后继续惯性上涨,把这个“缺口”迅速填平。这是一种“预期差”的体现,市场预期它会填权,然后资金就去提前布局,形成自我实现的循环。
我记得有一次,某家科技公司,送转力度很大,而且发布会上还提到了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市场对它充满了想象。除权那天,股价确实是低开的,但没过多久,一些机构就开始买入,散户看到后也跟着买,结果当天就涨停了,把除权造成的那个“坑”一下就填满了,甚至还创新高。这种例子在牛市里很常见。
除了刚才说的那些,还有一些更实际的因素。比如,有些公司在除权除息后,会配合一些其他的“动作”,比如发布新的产品、签订大合同、或者有重组的传闻等等。这些信息会掩盖掉除权除息带来的股价下跌,甚至让股价因为这些新的“利好”而大幅上涨,从而实现“填权”。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股东们在除权后,因为分到了更多的股票,总的持股成本并没有变,但持有的股数增加了。为了达到某种持股目的,或者单纯是市场操作,他们也可能会选择买入,以维持甚至推高股价。这在机构股东那里可能更常见,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策略来操作。
当然,不是所有除权填权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也遇到过不少“假填权”的情况。就是除权后股价虽然看起来涨了,但实际上只是因为公司基本面或者市场环境好,和除权本身关系不大。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单纯为了“填权”而去追高,很容易在高位接盘。
我曾经就买过一只票,它除权后连续涨了几天,我就以为它能继续填权,结果没几天,市场风向变了,公司本身的业绩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股价就一路跌了下去,把之前涨的都跌没了,我算是栽了个跟头。这让我明白,不能只看“除权填权”的概念,还得结合公司本身的质地、行业情况以及整体市场趋势来看。
所以,对于“为什么会除权填权”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除权填权,更多的是市场资金博弈和对未来预期的反应。理解了这些背后的逻辑,才能更理性地看待股票的除权除息日,而不是仅仅被表面的价格波动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