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债券怎么样”,这个问题太大了,问出来就知道,多数人脑子里其实没个准谱。总觉得是银行理财的升级版,或者就是股票的稳妥亲戚,但具体怎么个“稳妥”法,怎么个“升级”法,就模糊了。很多时候,大家听说的“保本”、“固定收益”,就一股脑儿往里冲,结果发现,并非所有债券都那么美好,也不是所有“固定”都那么铁板钉钉。
说到债券怎么样,第一个绕不开的就是“稳”。确实,相对股票,债券的波动性小很多,特别是那些政府债券,比如国债、地方政府债,信用背书最强,违约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们以前接触过不少企业发债,有些是上市公司,有些是大型国企,它们的债券,特别是短期融资券,安全性还是相当高的。这种“稳”,体现在即使市场有风吹草动,它的价格也不会像股票那样跌得让你心惊肉跳。
但“稳”不代表“不动”。债券的价格,尤其是那些期限较长的,会受市场利率影响。简单说,如果央行加息了,新发行的债券收益率肯定会上来,你手里那些利率固定的老债券,相对吸引力就下降了,价格自然会跌。反过来,降息了,老债券就变得抢手,价格会上涨。这就像银行存款,利率低了,你拿着活期存款的心情和利率高了肯定不一样。
我记得有个客户,当时买了不少长期的信用债,就是觉得收益率比存款高,又听说债券稳。结果市场利率突然 ??,他那些债券价格跌了不少,但他又不卖,想着反正到期能还本付息。结果呢?时间到了,碰巧遇到发债企业出了点财务问题,虽然最后还是兑付了,但过程一波三折,让他提心吊胆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事儿也算一个教训:别把债券的“稳”等同于“零风险”或“零波动”。
除了利率风险,债券还有信用风险,也就是发行方违约的风险。这方面,尤其是企业债,是个大坑。我们接触过不少民营企业发债,有些刚开始看起来资质不错,但经济一旦下行,或者企业自身经营出现重大失误,就可能出现兑付困难。我们有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但即便如此,也很难完全捕捉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风险。
有个印象很深的项目,一家二线城市的房企发债,评级当时算是比较稳健的,很多投资人也比较看好。结果呢?房地产市场突然遇冷,这家房企的销售断崖式下跌,现金流迅速枯竭,最后走到债务重组的地步。虽然我们没有直接客户买入,但看到行业里有这样的事情,心里总会敲响警钟。这说明,即使是评级机构给出的评级,也要结合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企业自身的具体经营情况来综合判断。
所以,当我们分析债券怎么样时,不能只看票面利率和到期时间。更重要的是要看发行方的“还钱能力”。政府债、政策性金融债,背后有国家信用,基本是“零风险”的典范。但企业债,特别是低评级的,风险就高很多。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它的财务报表,了解它的主营业务,看它有没有持续的盈利能力,负债水平是否合理,还有没有其他融资渠道等等。这是一个非常细致和专业的工作。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流动性。债券不是股票,不是在交易所里你随时都能买卖。特别是那些非公开发行的,或者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债,市场上的买家可能不多。你持有的是一张纸,但这张纸能不能随时变成钱,就看它好不好卖了。
我们有个客户,当初因为收益率高,买了一些相对小众的企业债。到了需要用钱的时候,发现想卖掉却不容易。找了很多券商,报价都很低,比市价低不少,不然就没人接盘。最后只能选择持有到期,虽然最终本息都收回来了,但中间的那种资金被“套住”的感觉,确实不太好受。尤其是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流动性差的债券,会让你感觉像是抱着一块石头。
所以,在选择债券时,除了收益和风险,流动性也是需要考量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对资金使用有一定灵活度要求的投资者,最好还是选择那些在公开市场上交易活跃的债券,或者一些规模较大、信誉较好的发行方发行的债券。
归根结底,债券怎么样,是一个收益与风险的权衡问题。高收益通常伴随着高风险,这是金融市场的铁律。低风险的国债,收益率自然不高,但稳妥;高收益的企业债,风险可能就比较大。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最重要。
如果你对风险承受能力较低,更看重本金安全,那么国债、地方政府债,或者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发行的、信用评级较高的债券,会是比较好的选择。虽然收益率不高,但至少能跑赢通胀,且风险可控。如果你能接受一定的风险,并希望获得更高的收益,那么可以适当配置一些信用等级稍低但仍有保障的企业债,但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尽职调查。
我们公司在为客户提供债券投资建议时,会非常强调这一点。我们会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投资期限、资金用途等因素,去匹配不同类型、不同风险等级的债券。有时候,我们也会建议客户考虑债券基金,通过基金经理的专业运作,来分散风险,提高流动性,同时也能获得一个相对稳健的收益。毕竟,债券市场的水很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一叶知秋”。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理解债券怎么样,还得看你买的是什么类型的债券,通过什么渠道买的。比如,银行柜台卖的“记账式国债”,或者专门针对个人发行的“储蓄国债”,buy门槛低,操作简单。但如果你想在二级市场交易,或者buy企业债,就需要通过证券公司开立债券账户,并且对市场交易规则有所了解。
对于普通投资者,直接去二级市场买卖债券,可能操作起来会有些门槛,信息获取也不够全面。这个时候,投资债券基金,或者信托、券商资管计划中包含债券的部分,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这些产品往往由专业的基金经理或投资经理管理,他们有专业的分析能力和研究团队,能够更好地筛选优质债券,管理组合风险。
我们自己内部,在做一些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时候,也会涉及到多种债券的组合。除了上面说的国债、企业债,还会考虑一些可转债,它有股债结合的特性,在市场波动中可以提供一些独特的风险收益特征。当然,可转债的波动性会比纯债要大,需要更精细化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