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行业内“暴雷”事件此起彼伏,不少朋友都在问,这波行情到底会持续多久?这种担心我特别理解,毕竟谁都不想踩到地雷,更不想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东西瞬间崩塌。其实,问这个问题本身,就可能有点想当然了。
首先得明白,所谓的“暴雷”,它的本质是什么。是技术层面的系统性风险,还是市场监管政策的突然收紧?亦或是某些头部企业的经营模式出现了根本性问题,导致资金链断裂?不同的病因,病程自然不同。
我记得前几年,有段时间很多P2P平台爆雷,那会儿大家也都在讨论“什么时候是个头”。后来发现,这波主要跟监管政策的密集出台和执行有关,一旦监管开始发力,而且力度很大,那么短期内(比如几个月到一年),相关领域的风险暴露就会比较集中。但如果问题根源在于经济大环境,比如整体流动性收紧,那可能就是“慢牛”变“慢熊”,持续时间就更长,而且影响面会更广,牵涉到很多行业。
最近的一些事情,比如某些供应链金融平台、甚至是直播带货领域的一些负面消息,感觉上有点不一样。它们更多是模式上的脆弱性被放大,或者是合规意识不足在某个时间点集中爆发。这种的话,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持续多久”来概括。
回头看,每一次大的调整,总有一些信号我们可以捕捉到。比如,在某个领域出现一系列的“小爆雷”之后,监管通常会跟进,然后风险点会转移或者显现出新的形态。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从这些零散的事件中,看到它们背后共同的驱动因素。
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项目,那个时候做的是基于区块链的溯源,做得还挺早。当时有一堆类似的项目,各种宣传都说得天花乱坠,我们也在里面摸爬滚打。结果没过多久,很多空气项目就露馅了,所谓的“技术”根本支撑不起商业模式。当时我们虽然也面临很多困难,但因为一直坚持做实实在在的应用落地,所以抵抗住了那波泥沙俱下的冲击。但那些纯粹讲概念、圈钱的项目,就那样消失了。
所以,判断“暴雷”的持续时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是否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如果只是短期资金紧张,公司稍作调整就能缓过来,那风险很快就消散。但如果它触及的是商业模式的硬伤,或者产品本身存在硬缺陷,那可能就需要更长时间的调整,甚至就是彻底的转型。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个领域的风险暴露,往往会催生下一个领域的风险。比如,当某个资金池模式的平台爆雷后,一些本来就在边缘试探的公司,为了吸引客户,可能会采取更激进的手段,或者去一些监管相对宽松但风险同样隐藏更深的地方寻找机会。
我的直觉是,最近这一轮的“暴雷”,很多都跟过去几年野蛮生长,但质量并不高的一些项目或模式有关。它们在经济下行或者监管趋严的环境下,就把短板暴露出来了。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雷”排完了,更需要警惕的是,风险可能会像水一样,从一个地方流向另一个地方。
比如说,我看到一些原本依赖高杠杆、高周转的行业,现在也在收缩,一些过去看似稳固的链条,可能会在未来某个不经意的节点出现断裂。所以,与其去猜“多久”,不如多花时间去审视自己所处的业务环境,以及合作伙伴的真实情况。
说到底,对于我们这些身处行业里的人来说,最直接的应对方式就是“修炼内功”,保持高度的警惕。别光看热闹,更要看门道。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要更加注重现金流,不要过度扩张;意味着我们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客户和供应商,评估他们的风险;意味着我们要持续学习,跟上监管和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在一些新模式、新技术刚出现的时候,一定要多一份审慎,少一份冲动。
还记得几年前,有个朋友做某个新兴行业的头部企业,他们的融资能力很强,账上现金充裕,但就是在供应链管理上留了一个“后门”,某个关键环节的供应商出了问题,结果整个链条都受到影响,最后公司虽然没有直接“暴雷”,但也元气大伤。这件事给我很大的触动,就是再强的公司,也可能因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而栽跟头。
所以,关于“最近暴雷会持续多久”,我想说的是,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它取决于引发“暴雷”的具体原因、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整体经济和监管环境的变化。
如果非要给一个我个人的判断,那就是,与其盯着“什么时候结束”,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上。这意味着要持续关注行业动态,审慎评估风险,并且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或许,这一轮的“洗牌”,最终会让那些真正有价值、有韧性的企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