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岩一方多少吨?这事儿,得这么看

恒生指数直播 (1) 2025-08-04 22:48:06

页岩一方多少吨?这事儿,得这么看_https://www.lcjysmgs.com_恒生指数直播_第1张

“页岩一方多少吨?” 这个问题,说实话,问出来的时候,往往带点试探,也有点急切。毕竟,在咱们这行,光是理论上的“一方”,它到底能装多少咱们实际能卖的“吨”,这中间的差价,有时能差出不少工夫来。不能光看书本上的密度,那玩应儿,多半是实验室里的净土,咱们工地上的,那可就复杂了。

别只盯着比重,那是初学者的思路

刚入行的时候,我也跟不少人一样,逮着个页岩就想量量它比重,觉得密度是王道。当时就琢磨,页岩密度不是大概在2.5到2.9克/立方厘米吗?那么一方,自然就是2.5到2.9吨。听着挺有道理,也符合物理学的逻辑。但真到了实际操作,你就会发现,这玩意儿,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为啥?因为咱们说的“一方”,那是现场挖出来的,是体积。这个体积里头,除了页岩本身,还掺了多少空气?多少水分?有没有碎石块?哪怕是同一块页岩,它裂缝多不多,疏松不疏松,都会直接影响到它在“一方”里的实际重量。你总不能把地里挖出来的每一块页岩都拿去实验室称个重,然后算出它那点儿“净重”吧?那样的话,一天也干不了几车料。

所以,那种纯粹按理论密度去推算“一方多少吨”,在咱们实际的工程项目里,基本是行不通的。尤其是涉及到土方量计算、运输成本核算这些,你得有更接地气的算法。

实操里的“一方”,重量是动态变化的

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新区做基坑开挖。那地方的页岩,听老工人讲,是那种比较坚硬的,风化得不厉害。我们当时为了准确估算运输成本,就抽了几车,在工地门口的磅秤上称了一下。你别说,光看体积,感觉挺实在的一车料,结果一称,跟我们之前按理论密度估算的,差了不少。

后来我才明白,咱们工地上的“一方”,更像是一个“堆积方”的概念,它包含了页岩的固有重量,以及它在装载、运输过程中所占的体积,这其中还包括了它本身的孔隙和一些杂质。而且,页岩的含水量也是一个大问题。雨季挖出来的页岩,那含水量,能把你的“一方”给“灌”得比旱季的沉不少。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含水量,就能让本来差不多的页岩,在“一方”上的重量浮动好几十甚至上百公斤。

咱们在做土方工程的时候,都会用到“松方”和“实方”的概念。挖出来的土,它是“松方”,堆在那里,体积会膨胀。拉到地方回填,它又会压实,变成“实方”。页岩也一样,刚挖出来时,可能因为裂缝和风化,它本身就已经有点“松”了。装上车,司机师傅一颠簸,它还会再“松”一点。所以,你理论上计算的“一方”,它到底能装多少吨,就变得非常不确定。

经验法则:根据页岩的性质来判断

久而久之,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法则。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具体的页岩是什么样的。

不同风化程度的页岩,重量也不同

比如,有些页岩,它风化得比较厉害,像那种一碰就掉渣的,这种页岩,本身就比较疏松,含有的杂质也多,比如泥土、沙子什么的。那么,同样一方的体积,它里面的页岩实体重量,肯定就比那种未经风化、坚硬如石头的页岩要轻。我遇到过那种严重的风化页岩,说实话,一方能有1.5吨都算不错的了,有时候甚至还不到。

反过来,如果遇到的是那种层理清晰、结构比较完整,很少有裂缝和风化的页岩,那它的密度就比较高,自然“一方”装的吨数也多。这种坚硬的页岩,一方装个2.7到2.9吨,那都是很正常的。但即便是这种,你也不能完全按照理论密度算,因为现场挖出来的,总会有个别裂缝,或者夹杂点细小的松散物质。

含水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刚才也提到了含水量。其实,含水量对页岩“一方”重量的影响,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大。尤其是一些细粒的页岩,它吸水性特别强。比如,我们有一次在南方一个项目,那里的页岩因为常年处于地下水位比较高的地方,挖出来的时候,湿哒哒的,泥浆一样。装上车,那叫一个沉!一车料,硬生生比干旱地区的同体积页岩重了小半吨。这一下,我们核算的运输成本就得重新调整。

所以,在评估“页岩一方多少吨”的时候,含水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如果可能,最好能对含水量进行一个大致的测量,或者根据季节、地质情况做个判断。

破碎程度和充填物

还有就是页岩的破碎程度。有时候,页岩层可能本身就比较破碎,挖出来的料里,会夹杂大量的风化产物,比如泥岩、粉砂岩之类的,这些东西的密度往往比页岩本身要低。你不能把这一方里头的这些“杂质”也算成页岩的重量,那样的话,成本核算就完全失真了。

我见过一次,一个项目,挖出来的一方页岩,看着好像挺多,实际上里面夹杂的细沙和泥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结果一称,一方的净页岩含量,也就比一般的黏土重一点点,大概一方也就1.8吨左右。这还是我们已经尽可能剔除了大块的页岩。

我们是怎么做的:现场抽样和经验数据积累

说到底,要准确回答“页岩一方多少吨”,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现场抽样。

首先,了解项目的地质勘探报告,里面会对页岩的类型、风化程度、软硬程度有个基本的描述。然后,在工程开始初期,我们会抽几车不同区域挖出来的页岩,用工地旁的过磅设备进行称重。记录下这几车的体积(通常是按照自卸车的斗容或者 excavator 的铲斗容积来估算),以及实际称出的重量。

通过几次这样的抽样,我们就能得出一个相对可靠的平均重量。比如,我们发现,在我们正在施工的这个区域,这种类型的页岩,在含水量正常的情况下,一立方米大概能称到2.6吨。那么,在后续的土方量计算和运输计划制定时,我们就会以这个数据为基准。

当然,这个数据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发现不同标高、不同区域的页岩性质有明显差异,我们还会再进行补充抽样。说白了,这就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像我们公司,做过的项目多了,积累下来的各地区、各类页岩的“一方多少吨”的经验数据,也有厚厚一本子了。

有时候,为了更精确,我们也会在装车前,对每一车料的体积做一个大致的估算。当然,这需要非常有经验的装载机司机或者现场管理人员。他们会根据料堆的松散程度,大致判断出一车料有多少立方。然后结合过磅数据,来反推出这个“装载一方”的实际重量。

别被“数据”迷惑,关键在于“现场”

最终想说的,还是那句话:页岩一方多少吨,这事儿,不能只看“一方”这个体积,更要看“里面”装的是什么。页岩的性质千差万别,风化程度、含水量、破碎程度,甚至于页岩本身的岩性,都会导致最终的重量差异。那些一本正经的理论数据,当然有它的参考价值,但真正能指导我们工作的,还是现场的实际观察和经验数据的积累。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页岩一方多少吨”,你可以直接反问他:“你指的是哪里的页岩?是刚挖出来的,还是已经过了一道运输的?是干的,还是湿的?是风化严重的,还是完整的?” 只有把这些问题说清楚了,你才能得到一个相对靠谱的答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