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买公司债?这事儿说起来容易,但真要上手,门道可不少。很多人以为就是找个券商下单,跟买股票似的,殊不知这里面的风险和机会,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简单来说,公司债券就是公司向公众借钱的一种方式,你买了债券,就相当于把钱借给了这家公司,公司按约定时间和利率给你付息,到期了再把本金还给你。听起来挺稳当,毕竟公司有实体经营,不像某些空壳公司。而且,相比股票可能的大起大落,债券的收益相对稳定,尤其是一些评级较高的公司债,是不少追求稳健收益投资者的首选。
当然,“稳健”也分程度。你会发现,市场上公司债的种类五花八门,从国企背景的巨头,到上市公司,再到一些知名民营企业,它们发行的债券,风险和收益自然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做点功课,不能盲目跟风。
我记得刚开始接触债券的时候,也是抱着“买个大公司稳赚不赔”的心态。结果买了某大型房地产企业发行的债券,眼看着它出了点状况,虽然最终本金回来了,但中间过程简直是提心吊胆,利息也差点受影响。那次经历让我明白,就算是大公司,也不能完全掉以轻心。
既然要买,总得知道从哪儿买。目前国内主要的buy渠道,我认为有这么几类:
这是最主流、也是我最常用的方式。你可以在国内的证券公司开立股票和债券交易账户。很多券商的APP或者交易软件里,都有专门的债券交易板块。你可以在上面看到各种在售的公司债券,包括新发行的(一级市场)和已经在市场上交易的(二级市场)。
操作上,就是找到你想买的债券,输入代码,像买股票一样下单。关键在于,你要看清楚债券的代码、到期日、票面利率、付息方式、信用评级等等信息。很多时候,券商会提供债券的详细说明书,这个一定要仔细研读,里面包含了发行公司的财务状况、募集资金的用途、潜在的风险等关键信息。
我个人比较喜欢在一些大型券商交易,他们的系统相对稳定,债券的覆盖范围也比较广。但要注意,不同券商在债券交易的手续费上可能会有些差异,以及对某些债券的起购金额要求也不同,这些都需要提前了解清楚。
一些银行也会销售公司债券,或者将债券纳入到它们的理财产品中。如果你本身就在某家银行有比较多的业务往来,并且信任他们的理财经理,这也是一个选择。银行渠道的好处是,有时候会提供一些门槛较低、打包好的债券产品,适合不太想自己研究细节的投资者。
不过,银行的债券产品,尤其是一些理财产品,可能层层包装后,你对底层资产的了解就不如直接在券商那buy来得直接。而且,银行理财产品通常有固定的封闭期,流动性相对差一些。当然,如果你看重的是省心和固定收益,那也不失为一个选择。
还有一类就是债券基金。债券基金不是直接buy某一只公司债券,而是由基金经理去buy一篮子债券。这样一来,风险就分散了,你也不需要自己去判断每一只债券的好坏。市面上有很多专门投资公司债的基金,你可以根据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基金的投资策略来选择。
对于我来说,如果我没有太多时间去研究个别债券,或者想获得更广泛的债券投资敞口,债券基金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当然,基金也会有管理费、托管费等,并且基金净值也会随市场波动,只是这种波动相对于个别债券来说,通常更平缓一些。
无论你选择哪个渠道,买之前这几件事是绕不开的,也是最考验人的地方。
这是重中之重。国内有几个主要的信用评级机构,像中诚信、联合资信等。它们会对债券发行主体的偿债能力进行评级。通常,AAA是最高级别,代表偿还债务的能力极强,风险很低。等级越低,风险越高,但相应的,票面利率也可能越高,以补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
我个人的经验是,除非对公司有特别深入的了解,否则尽量选择AA+及以上评级的公司债。尤其是中低评级的债券,一旦遇到经济下行或者公司经营出现问题,违约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前几年就有一些民营企业的债券出现违约,给持有者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债券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公司。所以,你得了解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它的盈利能力怎么样,有没有持续的现金流,行业前景如何,公司管理层稳不稳定,有没有什么潜在的负面新闻等等。这些信息,除了评级报告,你还可以通过公司official website、上市公司的财报、财经新闻等多种渠道去获取。
拿某家专注于新能源产业的公司举例,它发行的债券,你要去了解这家公司在新兴能源领域的竞争力,它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是否能持续获得订单,以及它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如果这家公司所在的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那么它发行的债券,相对来说,安全性也会高一些。
债券的票面利率是公司在发行时就确定的,但债券在二级市场上交易时,价格会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化而波动。如果市场利率上升,已经发行的、票面利率较低的债券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市场利率下降,票面利率较高的债券价格就会上涨。
所以,你在buy二级市场的债券时,不仅要看票面利率,还要关注它的“到期收益率”(YTM)。到期收益率更能反映你持有到期能获得的实际年化收益。有时候,你可能看到一支票面利率很高的债券,但如果它目前的市场价格已经炒得很高,那它的到期收益率可能就没那么吸引人了。
除了以上这些,实际操作中还有些细节值得注意。
很多公司债,尤其是公开发行的,起购金额可能比较高,比如1000元、10000元甚至更高。某些场内交易的债券,交易单位可能也是固定的,比如1000元面值,所以买的时候要注意交易单位是否匹配你的资金量。
我记得第一次尝试buy某大型基建公司发行的债券,它当时的起购金额是10万元,这对于一部分投资者来说,门槛就比较高了。后来,一些券商为了降低门槛,也推出了份额化的债券产品,或者可以通过债券基金来参与。
不是所有的公司债都能随时方便地买卖。特别是那些发行量不大、评级不高、或者属于非公开市场的债券,流动性可能会比较差。如果你急需用钱,想提前卖掉,可能会找不到买家,或者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卖出。
所以在buy前,最好了解一下这只债券在二级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如果是一只很多人都在交易的债券,那它的流动性就相对较好。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机构投资者来说,流动性好的债券,能给我们更多的主动权。
市场总是不缺一些“花式”产品。有些公司可能会包装出一些看起来收益很高,但风险被严重低估的产品。比如,一些结构化产品,或者与某些非核心业务挂钩的债券。如果你对产品结构不了解,或者被过高的收益率吸引,很容易掉进陷阱。
我曾经就遇到过一个案例,一家科技公司发行了一个“科技创新债”,号称收益率远高于同期其他债券。深入了解后才发现,这个债券的偿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司某个尚未成熟的项目的商业化成功。这种风险,就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用风险了,而是项目风险。
总而言之,buy公司债券,要把它当成一门“技术活”来做,而不是简单的“买卖”。多看、多学、多问,保持一份审慎和理性,才能在稳健中获得应有的回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