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说起“中国的国债有多少”,很多人脑子里立刻会跳出来一个巨大的数字,好像是个固定不变的黑洞。但干我们这行的都知道,这数字啊,就像天气预报,一会儿是多云,一会儿又变天了,而且统计口径、纳入范围,稍微一变,结果就大不一样。今天就跟大家唠唠,这国债的事儿,到底怎么看。
首先得明白,咱们常说的“国债”其实是个总称,里面门道可不少。它不像民间借贷那么简单,有发债主体、有期限、有利息,还有最重要的——偿还能力和信用背书。在中国,国家发债,最直接、最主要的,就是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发行。但这就完了吗?当然不是。
还有地方政府债,这个近年来尤其受到关注。以前地方政府不少隐性债务,比如通过融资平台、城投公司等方式借钱,虽然名义上不是“国债”,但国家最终还是要兜底的,所以从广义上讲,这些都算是跟国家信用挂钩的债务。要看中国的债务规模,不能光看中央财政部发的那点本本上的数字。
再往深了说,一些政策性银行,比如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它们在特定时期也会发行一些政策性金融债,这些虽然不是直接由财政部发行,但背后有国家信用支持,某种程度上也得纳入考量。所以,一上来就问“中国的国债有多少”,问的是哪一层面的债,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琢磨。
我们先说最清晰的中央国债。财政部每年都会制定国债发行计划,什么时间发什么类型的债,规模多大,期限多长,都公布得很清楚。比如,我们熟悉的记账式国债、储蓄国债,还有一些特殊的,像是抗疫特别国债什么的。这些债的规模,是可以通过公开的财政报告查到的,数字会实时更新。
但我们要知道,这个数字是“存量”,就是截至某个时间点,还没到期的国债总额。而每年新增的发行量,还要加上旧债到期后可能进行的置换或者再融资,情况就更复杂了。就拿近几年来说,为了应对经济压力,中央财政的发行力度确实是在加大,这背后也反映了国家在支持经济增长、稳定宏观经济方面的决心。
而地方政府债,尤其是棚改债、基建债这类,过去一段时间增长得比较快。虽然财政部一直在推进地方政府债务的规范化管理,将一些隐性债务纳入地方政府债的“笼子”,但地方政府的实际融资需求仍然很大。有些地方,为了保民生、促发展,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资金缺口,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弥补。
讲到“隐形”债务,那才是真正让做这行的人头疼的地方。我记得前几年,很多城市在做大的基建项目,资金来源五花八门。除了银行贷款,还有大量的信托、资管计划,甚至是一些地方政府背景的AMC(资产管理公司)在里面扮演角色。这些钱,名义上和地方财政没有直接关系,但项目出了问题,或者地方财政收入跟不上,最后还是得国家来想办法。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报告,其实是在梳理过去积累下来的“老账”。要把这些账算清楚,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涉及不同的融资主体、不同的债权人,还有复杂的抵押担保关系。我们曾经就参与过一个项目的梳理,一个看似简单的市政工程,背后牵扯到的融资工具就有好几种,统计起来真是费了好一番功夫。
现在国家也在大力推进化债工作,比如通过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把一些高成本、短期限的隐性债务置换成低成本、长期限的政府债。这个过程,就好比给一个“病人”进行“手术”,要精准定位病灶,然后进行“医治”,确保不会产生新的风险。这项工作还在进行中,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去看待“中国的国债有多少”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有几个维度是绕不开的。首先,不能只看绝对数,还要看相对数。比如,和GDP的比例,也就是“负债率”。这个比例,在国际上通常被看作是衡量一个国家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中国目前虽然债务总额不小,但和GDP比起来,负债率还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这一点很重要。
其次,要看债务的结构。中央国债的成本、期限、发行主体,和地方政府债、城投债的风险是不同的。中央政府的信用最高,融资成本最低,风险也最小。而地方政府债,虽然由省级政府或计划单列市政府发行,但其偿还能力和地方财政的收支状况紧密相关。至于那些隐性债务,风险就更高了。
最后,还要看这些债务的“钱花到哪里去了”。如果大部分是用于能够产生持续收益的基建项目,或者用于支持国家战略发展,那相对来说风险就小一些。但如果很多钱是被低效甚至无效的项目消耗掉了,那风险就值得高度警惕了。所以,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反映经济运行、财政状况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复杂系统。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国债市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随着政府对财政纪律的加强,以及监管的趋严,一些过去野蛮生长的融资模式正在被规范,这对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是好事。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国家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会在合适的时机加大财政支出,这时候国债的发行规模自然也会随之增加。这既是应对挑战的手段,也可能在短期内推高负债率。如何在高增长和高负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的。
我们作为市场参与者,比如在为客户提供理财建议,或者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时,都会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光看一个“有多少”的数字,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个数字背后所反映的经济实质,以及这些债务的风险特征和管理能力。
从我多年的从业经验来看,中国政府在债务管理方面的透明度是在逐步提高的。财政部的信息披露越来越及时,地方政府的债务也越来越纳入统一的监管体系。这种趋势是积极的,它有助于市场形成更准确的预期,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透明、更加精细化的债务管理体系。这意味着,不仅要清楚知道“有多少债”,还要清楚“谁的债”、“怎么借的债”、“还款来源是什么”、“潜在风险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中国的国债有多少”,你可以告诉他,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字,背后牵扯着中央和地方、显性与隐性、以及不同的融资工具和风险敞口。理解了这些,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经济的真实肌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