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贷风控,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恒生指数直播 (4) 2025-07-25 16:48:06

信贷风控,这事儿没那么简单_https://www.lcjysmgs.com_恒生指数直播_第1张

一提到信贷如何风控,很多人脑子里大概就是一套一套的规则,什么逾期率、不良率,再来点大数据模型,感觉一切尽在掌握。但说实话,真做起来,远比这复杂。我见过太多人,以为把市面上那些模型搭起来,或者照抄了哪家做得好的公司的流程,就能万事大吉,结果呢?窟窿一个接一个。风控这东西,它不是一道填空题,更像是在迷雾里开车,你得不断地观察路况,还得预判前面可能出现的坑。不是光有个方向盘和油门就够了,还得懂刹车,懂转向,最关键的是,得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踩。

模型不是万能的

大家现在都谈模型,什么逻辑回归、决策树、GBDT、甚至神经网络。这些东西确实有用,尤其是在处理海量数据、发现隐藏模式方面,效率比人脑高出太多。我刚入行那会儿,也是对这些模型充满敬畏,觉得有了它们,坏账就能一扫而空。但实践下来发现,模型是有生命周期的,而且依赖于输入的“喂养”数据。如果数据质量不行,或者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再牛的模型也可能失效,甚至成为“绞肉机”。

就说我们之前尝试过一个项目,初期用了挺成熟的一个反欺诈模型,效果不错。但后来,一些新的欺诈团伙开始用一些我们没见过的新套路,比如通过一些新兴的社交平台进行信息“买卖”,或者利用一些不那么主流的电子设备来注册。老模型基于的是过去的数据模式,对这些新出现的“异常”信号不够敏感,导致一批风险订单就这么溜了过去。当时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去分析,才发现问题出在模型的“感知盲区”上。

所以,光有模型是不够的。你得明白模型是怎么工作的,它的边界在哪里。更重要的是,模型只是一个工具,是辅助你决策的。最终的判断,还得回归到人。人能够理解一些更深层次的逻辑,比如市场情绪的变化,政策导向的微调,这些是模型一时半会儿难以捕捉的。而且,风控的本质是管理风险,不是消灭风险。总想着把风险降到零,那基本上就是等着被市场淘汰。

数据质量是根基

我们聊信贷如何风控,数据是绕不开的。但很多人只关注数据量大不大,够不够用,很少有人真正花心思去打磨数据的质量。你想啊,你给模型喂的是一堆“脏”数据,模型就算再智能,吐出来的也肯定是“垃圾”。这就像你想盖一栋高楼,地基没打牢,上面再怎么装修,也迟早会塌。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对接一个外部数据源,他们提供的数据字段很多,看起来很全面。但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很多字段的值非常不稳定,经常出现乱码,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点提交的数据,关键信息却不一致。比如,用户的职业信息,有时候是“程序员”,有时候是“IT工程师”,还有的直接是“软件开发”。这种不一致性,如果直接拿去模型训练,会极大干扰模型的判断。我们当时花了大概两周时间,梳理了至少几十个字段,去和数据提供方沟通,对不准确的字段进行清洗和标准化。这个过程很磨人,但完成后,我们模型的稳定性确实有了明显的提升。

还有数据的完整性也至关重要。有些字段缺失率高,或者缺失的规律性很强,这可能本身就暗示着某些风险。比如,一个人在申请贷款时,不愿意提供某些关键的收入证明或者工作信息,这种“不愿意”本身就值得警惕。不能因为觉得某个字段“不重要”就轻易忽略,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风险的信号灯。把这些数据“孤岛”打通,建立起更全面的用户画像,才能更好地评估一个申请人的真实情况。

人机结合的智慧

我一直认为,未来的信贷风控必然是人机结合的。机器擅长处理海量数据和重复性任务,人则擅长处理复杂、异常、需要经验判断的场景。让机器去做它擅长的,比如贷前初审、模式识别,然后把那些机器难以判断或者识别出的高风险案例,交给有经验的信贷经理或风控专员去处理。

举个例子,在我们日常审批中,会遇到一些申请人,他们的信用报告看起来很干净,没有任何逾期记录,也没有明显的负债。按照传统模型,这可能是个“优质”客户。但有经验的审批员可能会注意到,这个人近期的查询记录非常频繁,或者在一些不太常见的平台上有一些小额贷款的记录,这些信号在模型里可能被弱化了。再比如,有些客户会用一些“擦边球”的方式去包装自己的流水或者收入证明,机器可能难以一眼看穿,但有经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破绽。

我们内部就建立了一套“疑难杂症”处理机制。当机器审核遇到瓶颈,或者模型评分异常时,会将案件转入人工复审。复审的同事会结合更多的背景信息,比如对行业、地区、甚至某个特定人群的了解,来做出最终判断。有时候,一个简单的tel沟通,就能获取到很多书面材料无法体现的信息。这种“有温度”的风控,不仅能拦截一部分风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户体验,至少不会让真正优质的客户因为一些算法的“误判”而感到沮丧。

场景细分与动态调整

还有一点我体会很深,就是不能用一套标准去衡量所有信贷业务。不同业务场景、不同客群,风险的来源和表现形式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针对小微企业主的贷款,和针对年轻白领的消费贷,它们在数据采集、模型应用、甚至是风控策略上,都应该有所区分。

我们曾尝试将一款针对“自由职业者”的信贷产品,直接套用我们在“城市工薪族”产品上成熟的风控模型。结果可想而知,审批率不高,而且一旦出现逾期,模型对风险等级的判断也显得不够精准。后来我们重新梳理了“自由职业者”这个客群的特点:收入来源不稳定、工作地点灵活、社保公积金缴纳情况可能不规则等等。基于这些特点,我们调整了数据采集的维度,比如更侧重于他们过往的交易流水、项目合同、以及一些行业口碑数据,并且构建了专门针对这个客群的风险模型。这样一来,风险覆盖更全面,也更符合实际情况。

而且,风险是动态变化的,我们不能抱着一套“定式”不放。市场需求在变,政策在变,甚至用户的生活习惯都在变。风控模型和策略也需要根据这些变化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迭代。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持续的监控和反馈机制。定期对线上运行的模型进行表现评估,对审批通过但后来出现逾期的客户进行深度回溯分析,找出模型或策略的不足之处,然后快速进行调整。这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风控的“战线”很长,需要持续的投入和智慧。

欺诈风险的演进

说到信贷如何风控,欺诈是个永远的敌人,而且这帮“对手”非常狡猾,一直在进化。最开始可能就是简单的身份信息伪造,后来oop、盗卡,现在更是通过各种团伙作案、利用技术漏洞来实施欺诈。这就像猫捉老鼠,猫得不断学习老鼠的新技能,否则很快就会被甩开。

我亲身经历过一些令人头疼的欺诈案例。比如,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个团伙,他们注册了大量的虚假公司,然后通过这些公司为旗下的“员工”申请贷款。这些“员工”其实都是他们组织起来的,提供的材料也都经过精心伪造,甚至还有“背景调查”的假证明。如果没有非常细致的关联性分析和一些“反常识”的核查,很容易就被骗过。当时我们处理这批案件时,发现很多申请人在其他平台上也有类似的行为,但因为我们当时对跨平台、跨机构的欺诈联动分析做得还不够,导致很多信号被拆解开来,单个看都觉得“正常”。

后来我们加强了对团伙欺诈的识别能力,引入了更多的网络图谱分析技术,试图找出那些看似分散但实则关联紧密的“节点”。同时,我们也在不断优化对新型欺诈手段的监测,比如密切关注社交媒体、暗网等渠道的信息,了解欺诈团伙的最新动向。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谁能更早、更准确地掌握信息,谁在风控上就能占据优势。这件事情让我明白,风控不是一个静态的岗位,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动态过程。

合规与效率的平衡

最后,谈到信贷如何风控,我们不能忘了合规。现在的监管环境越来越严格,任何一项风控措施,都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很多时候,我们想到的那些“高明”的风险识别方法,可能因为涉及隐私问题或者数据使用不当,而无法落地。这是一种持续的挑战,如何在严格的合规要求下,zuida化地实现风险控制的效率,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比如,我们曾经考虑过对用户的一些社交行为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来辅助判断其还款意愿。但仔细研究了相关法律法规后,发现直接获取和分析这些数据存在明显的合规风险。于是,我们调整了策略,转而从那些合规采集到的信息中,提取一些间接的信号。这或许会损失一部分精细化的判断能力,但至少保证了业务的合规性,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在我们的行业里,合规就像是企业的生命线,一旦触碰红线,后果是灾难性的。

所以,风控团队不仅仅是数字和模型的专家,也需要对法律法规有深入的了解,能够预判政策风险。有时候,即使某个风控手段在技术上看起来很有效,但如果它会触碰监管的“高压线”,我们也不能轻易去尝试。我们公司的风控策略,都是经过法务和合规部门反复审核的,确保了业务的稳健发展。这种平衡,可能不是最“激进”的,但绝对是最“安全”和可持续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