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做好车贷”这事儿,听起来好像挺简单,就是买车贷款嘛。但说实话,这里面的门道,没踩过坑的人,还真不一定摸得清。很多人一上来就盯着月供看,生怕月供高了压不住,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贷款利率是怎么算出来的,不同类型的贷款有什么区别,这中间的利弊,才是决定你最后“好不好”的关键。
我见过太多客户,上来就问“我这个车,月供多少钱能拿?”。这话说得没错,月供当然重要,毕竟是每个月要实打实掏出去的钱。但是,如果只盯着月供,那很容易被一些“低月供”的套路给忽悠了。
比如,很多时候为了压低月供,就把贷款期限拉得特别长。五年、六年,甚至七年。你想想,那么长的年限,总的利息支出是多少?再加上车子本身的贬值,几年下来,可能你车子的净值就比你还欠的钱要少了,这是一种多不划算的情况。
还有首付。不少人觉得首付能少付就少付,这样手上的现金就多了,可以做别的事。但首付比例直接关系到你的贷款总额,贷款总额少了,利息自然也少了。更关键的是,高首付往往能换来更低的贷款利率。我有时候会跟客户建议,如果资金允许,稍微提高点首付,长期来看,真的能省不少钱。
谈到利率,大家都习惯性地去看银行、去汽车金融公司给出的那个“百分之多少”。但实际操作里,这个数字背后,可能藏着不少东西。
首先,你看到的很多“低利率”宣传,很多时候是有附加条件的。比如,必须buy指定的保险,而且是那种价格不菲的保险;或者要求你在指定的4S店进行保养,这些保养的费用,可能比你直接找外面修理厂要贵不少。这些隐性成本加起来,实际的贷款成本就没那么低了。
其次,个人信用状况是硬道理。你的征信报告,你的收入流水,你的稳定就业情况,这些都是银行或者金融公司评估你风险的依据。如果你本身信用记录不错,收入稳定,那么拿到一个较低的利率的可能性就很大。反之,如果信用记录一般,或者收入不稳定,就算有再多的优惠政策,利率也可能不会太好看。
我还碰到过一种情况,就是所谓的“综合金融方案”。就是把贷款、保险、延保、装饰等等全部打包在一起。表面上看,好像优惠很大,但仔细一算,每项的费用都比单独buy要高。这就像你去超市买套餐,单点可能反而更划算,但你不知道,因为你没对比过。
现在做车贷的渠道很多,除了传统的银行,还有汽车金融公司、租赁公司,甚至是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每种渠道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的“坑”。
银行车贷,相对来说利率稳定,审批严格,比较看重征信。优点是安全感强,利息支出也比较可控。缺点是审批流程可能比较慢,对客户的资质要求也高。
汽车金融公司,通常是车企自己或与其合作的金融机构,审批速度相对较快,对贷款的灵活性也比较大,很多时候会推出一些针对特定车型的优惠利率。但要注意,它们的利润点很多时候会放在各种附加服务和高额的保险上,所以一定要问清楚。
租赁公司,更像是“以租代购”,你每个月付的钱里,包含了一部分车款和租金。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前期投入少,月供可能也比直接贷款低。但要明确,在租赁期内,车子所有权属于租赁公司,而且租期结束后,你可能需要支付一笔尾款才能真正拥有这辆车,或者直接把车还回去。这个模式,我个人认为,更适合那些不确定自己是否会长期持有这辆车,或者资金周转暂时有压力的人。
我见过一些客户,拿到合同,就潦潦草草签了。殊不知,合同里的每一个字,都可能影响你的后续。尤其是关于提前还款的规定,这一点非常重要。
很多贷款合同里,会规定提前还款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违约金。这个比例是多少,是按未还本金的百分比算,还是有其他计算方式,一定要看清楚。有些金融机构,为了留住客户,会设置比较高的提前还款费用,这样你就很难因为遇到更优惠的贷款而转贷,或者说,即使转贷,也要付出额外的成本。
还有关于抵押和解押的问题。贷款期间,车辆会作为抵押物。等还完贷款,如何办理抵押解除手续,需要多久,需要哪些材料,这些流程上的细节,也最好提前了解一下。
做车贷,就像做生意一样,要有耐心,更要有敏锐的嗅觉。有时候,我会建议客户,多去几家机构询价,不要怕麻烦。把几家机构的贷款方案,包括利率、费用、还款方式、保险要求等等,全部列出来,对比着看。
另外,关于贷款的“审批”,很多人以为就是看你的收入够不够还月供。但实际上,贷款机构还会看你的“负债率”,也就是你现有的债务占你收入的比例。如果你已经有房贷、xyk分期等,那么你的贷款额度可能会受到影响。所以,在申请车贷前,评估一下自己的整体负债情况,会很有帮助。
风险方面,最怕的就是信息不对称。比如,有些机构会故意模糊一些收费项目,或者用一些听起来很优惠的条件来吸引你,但实际操作中,就会发现各种“额外费用”。我曾接触过一个案例,客户以为利率是固定的,结果一年后发现利率上浮了,但合同里有一条小字写着,在某些情况下,利率可以调整。这种事,真的防不胜防,所以,合同一定要仔细看,不懂的地方,一定要问清楚,最好有纸面上的回复。
总的来说,做好车贷,不是一件靠运气的事,而是需要你付出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去比较、去理解。别把这事儿想得太简单,否则,最后吃亏的,很可能是你自己。